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而那些美好的记忆,
丰满了每个人的梦境,
丰富了每个人的人生。
——题记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不经意间,我们从宁乡师范毕业已经叁十年了。叁十年,在茫茫的宇宙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 再回首时,叁年求学的记忆是如此的清晰,仿佛就在昨天。
宁乡师范,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名校,自创办以来,为叁湘大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教育人才,目前已搬迁至省城长沙。而宁乡玉潭街道化龙溪畔的宁乡师范,却是我们生生难忘的母校,也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叁年的时光,是一首回肠荡气的歌,在梦里反反复复的吟唱;又如一幅五彩斑澜的图画,在记忆里绵绵不绝的铺展;像一条银光闪闪的小河,在心中静静的流淌。
开学的第一天
1986年的八月,楚沩大地上燃烧着盛夏的激情。又是一年开学季。来自宁乡、长沙、望城叁个县的新一届学子,怀揣着当一名人民教师的崇高理想,汇聚到了宁乡师范学校。那时的交通还很不发达,信息也十分闭塞,这些从未出过远门的农村孩子,对新学校充满了新奇和向往。走近学校,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学校高大而气派的校门,老革命家谢觉哉同志亲笔书写的繁体字校名,雄伟而壮观的教学楼,古朴而原始的木制宿舍楼,高大而气派的艺术楼,宽阔的椭圆形运动场,修剪得整整齐齐的一排排冬青,枝繁叶茂的香樟树,校园里绿树成荫,花香馥郁。记忆中,我们的学校是那么美丽、舒适而令人向往!
晚上六点半,开始了我们在新学校的第一节晚自习。班主任陶晃生老师早早地来到了教室与同学们见面,陶老师是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穿着整洁的西装,打着领带,理着精致的平头,戴着黑边眼镜,显得十分的儒雅。陶老师亲切地介绍自己,语气非常的和蔼可亲。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我们排好了座位,接着, 一个一个上台,作了自我介绍。
就这样,四十五个同学,组成了宁乡师范五十叁班,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很快就熟悉起来,融入了新的班集体。
那一年,我们都是十叁四岁,正值豆蔻年华。
熄灯后的批评
416号寝室,五十叁班女生寝室之一,住着八个性格各异的女孩子。初来乍到, 我们的内心无时不是兴奋和激动的,想家的情绪也逐渐淡化了。晚自习的下课铃声响过,我们回到寝室,各自开始洗洗漱漱,弄得搪瓷缸、铁皮桶叮当作响,女孩们一边忙碌,一边说说笑笑,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熄灯铃响后,寝室的灯统一熄了,我们的兴致还很浓,不知是谁提议一起背诵毛主席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几个人也跟着大声背诵起来,全然忘记已经是就寝的时间了。正在兴头上,寝室的门咚咚的敲响,同时一个严厉的中年女老师的声音传过来:“还在吵什么吵,熄灯了,睡觉睡觉,不准讲话啦!”女老师已走进寝室,我们吓得大气不敢粗出,赶紧用被子蒙住头,生怕被她看到脸,直到老师的脚步声走远,方才敢探出头来瞅一瞅,然后乖乖睡觉。
后来,我们才得知,查寝的女老师名叫周导先,是我们的女生部主任,周老师的严厉在学校是出了名的,冬天的早晨,女生们不想去晨跑,赖着不起床,周老师会毫不客气的掀被子。但她又特别善良,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学生们有个头疼脑热的,周老师会悄悄的为学生买药。最佩服的是周老师的惊人记忆力,全校的女生她几乎都能叫得出名字,甚至毕业多年,在大街上看到周老师,她居然还能叫出我们的名字。
那些年我们一起唱过的歌
宁乡师范,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学校十分注重艺术教育和音乐熏陶。课余饭后,休息时间,节假日,校园的广播里时常播放经典音乐和流行歌曲,漫步校园的林荫道,耳旁回荡着美妙的乐曲,感觉心情特别的愉悦和放松。而更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每天第一节晚自习的唱歌时间。由班里会唱歌的同学轮流教唱。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是个追星的年代,四大天王正当年少,红得发紫,小虎队个个活蹦乱跳,青春飞扬,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故乡的云》,毛阿敏的《思念》几乎人人都会唱,还有琼瑶小说风靡校园,琼瑶剧中的主题歌也是学生的最爱,如〈我有一帘幽梦〉、《青青河边草》、〈梅花叁弄〉、〈我是一片云〉。我们班有不少文艺积极分子教过我们唱歌,魏刚、姚劲、孟伟、杨丹、张美、张丽、段小军、杨芝等同学,是我们班公认的歌星,《明天会更好》、《一剪梅》、〈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的风采〉、〈敢问路在何方〉、《枉凝眉》、《酒神曲》、《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陪伴了我们的青春岁月,歌声飘过叁十年,即使是今天,最爱唱的仍是当年的歌曲。
沩峰坝的惊魂记忆
1987年,最美人间四月天。宁乡的母亲河沩江两岸,微风吹拂,春意盎然,河滩上,绿草茵茵,野花绽放。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416寝室的八个女孩相约去河边野炊。我们从学校食堂借来一辆破旧的手推车,装上了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一反昔日女生文静秀气的风格,推着车,从学校出发,穿过大西门,走过南门桥,沿着河堤,来到了沩峰坝。大家七手八脚开始忙碌起来,洗菜的,切菜的,淘米的,烧火的,掌勺的,分工明确,各显身手。不到一个时辰,河滩上就飘起了饭菜的香气。大家坐在草地上尽情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感觉是在品尝人间最好的美味。
饭饱菜足之后,我们各自在河边玩,有的躺在草丛里睡觉,有的眼睛贴着地面寻找地木耳,有的在放风筝。肖明和彭小敏两个女生胆子比较大,居然手拉着手下河去抓鱼了,两人小心翼翼地往前探,突然,脚底一滑,其中一个掉水里了,另一个慌了,一边大喊救命,一边伸手去拉。没想到,两人同时掉进了河里,岸上的同学眼看着她们在水中挣扎,头上戴着的凉帽被水冲到了下游,一个个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边跑,一边哭,一边大喊“救命呀救命呀,有人掉河里了!”附近的村民纷纷赶了过来,正在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刻,人群里钻出一个中年男子的身影,他一边脱上衣,一边朝着落水的方向飞奔,然后又箭一样跃入水中,将两个女孩拖上岸,众人七手八脚的围拢来,一些年长的老人迅速决断,有人火速从家里拿来了长条凳、大铁锅等物件,一位有经验的老汉将溺水较为严重的肖同学倒扣在铁锅上,另有人在为彭同学做人工呼吸。大家共同努力,将两人的生命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而那个奋不顾身跳下河中救人的大叔,此时却默默的回家了。后来,我们的两名同学再次来到沩河边寻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提着礼物上门致谢,还对恩人下跪谢恩。这位好心的大叔名叫张命华,家住沩河边,是一个地道的善良而勤劳的农民,他的水性极好,曾经救过不少溺水人的性命。
这件事当时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们寝室女生未经批准,也无老师组织,擅自外出活动,受到了来自老师和学校领导的严厉批评。
沩峰坝的惊魂往事,让我们学会珍惜生命,学会感恩。
校运会的空前盛况
每年的金秋十月,是学校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举办季,那是校园的盛会。校运会期间,学校连续叁天不上课,师生全力以赴奔向运动场。班里的运动健儿成了众人瞩目的明星,同学心中的偶像,倍受追捧。运动会场面十分的热烈,广播里不时播放着雄壮而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操场上体育老师的口号声、发令枪声、哨声、呐喊声、喝彩声、尖叫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眼前晃动的是身穿鲜艳运动服的运动员们矫健的身影,旁边拉拉队员手中挥舞的小国旗。我们班的严建军同学是当年的运动健将,他以长跑最擅长,人称“飞毛腿”,是校运会的常胜将军。
艺术楼的琴声
风琴是我们那一代师范生的必修课,也是令我们大多数同学头疼的课程,光是那些小蝌蚪一样的五线谱就已经让我们头晕眼花了,弹琴时还要讲究手脚协调,常常是顾得了手又顾不上脚,尤其是每个学期还要考试过关,这可难坏了我们!但是古话说得好:初生牛犊不怕虎。十叁四岁的我们拿出了一股拼劲、狠劲,课后的时间,一有空就往琴房里钻,琴房在操场边的艺术楼叁楼和四楼,隔成一个一个的小房间,每间摆着一台风琴,走进门去,把门关上,一个人尽情的弹,尽情的练,哪怕你是乱弹琴,也无人知晓。琴房数量有限,练琴的人很多,通常都是要早早的去占位子。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练琴的机会,我们都非常的珍惜,有时一练就是几个钟头,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人们从艺术楼下走过,只听见琴声震天响,就像一支交响乐队在演奏一首并不和谐的乐曲,那是因为练琴者各弹各的曲子,而且技艺程度也是高低不一。但是, 艺术楼里的琴声传递出同学们勤学苦练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激情。
彭爹的美味卤菜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宁师读过书的人大都认识彭爹。彭爹不是学校的教职工,而是我们的宿舍楼围墙外小餐馆的老板,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汉,微胖,中等身材,长着一副和蔼可亲的脸,一天到晚总是笑眯眯的。他的店里经营着各种小吃,其中以刮凉粉和卤猪脚最为有名。下了晚自习,一股卤菜的香味从围墙外飘过来,撩拨着我们的食欲,尤其是男生,正是长身体的年龄,食量特别大,吃过晚餐已好几个时辰,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了,哪里经得起这香味的诱惑,于是,邀上叁五好友,直奔彭爹的小店,叫上几片卤味猪脚,吃上一碗刮凉粉,或者一碟唆螺,胆大的甚至喝上一杯啤酒,大快朵颐,价格也不是太贵,那一刻,感觉人生已到了巅峰。尽管如此,同学们也不能常常光顾彭爹的小店,必竟是学生,兜里没有太多的钱,家庭也大都不是很富裕,一周能来吃上一顿就挺满足了。
星期天的电影
记忆中在宁师最好的业余文化生活,莫过于学校每周星期天下午组织所有的学生看电影。在那个年代,我们在家里只有露天电影看,从来没想到能有这么奢侈的享受。每次去看电影,我们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步行几里路前往,挺有仪式感的。宁乡电影院是当时的宁乡县城唯一的电影院。偌大的影厅容得下上千人,一排排整齐的座椅,银幕更是大到足足几十个平方。铃声响过,电影即将开始,影厅顿时黑暗下来,全场鸦雀无声,大家屏住呼吸,期待着开演。那些年, 我们看过好多经典的影片,比如《夜半歌声》、《五朵金花》、《魂断蓝桥》、《丹凤朝阳》、《白桦林中的哨所》等等。
毕业晚会上的哭声
时光如同流水,叁年一晃而过。1989年7月,我们要毕业了。那些日子,我们的心情异常复杂,既有对叁年学校生活的留恋,又有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憧憬,更多的却是对即将分别的老师同学的不舍。经过班委会成员几天的精心筹划,7月3日晚上,我们班的毕业晚会隆重举行。教室里布置一新,桌子上摆满了各种水果和食品,还有啤酒和饮料。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我们的年轻而帅气的班主任李惠中老师上台作了饱含深情的毕业致辞,他回顾了我们宁师叁年的学习和生活,对我们今后参加工作、走向社会更是千叮咛万嘱咐,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李老师是我们上师范二年级的时候接手我们的班主任,他是一个刚从师大毕业的正规本科大学生,年龄只有二十几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我们这一班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一届学生,李老师对待学生非常民主而友好,在我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和善、博学、宽厚的兄长的形象。此时此刻,老师的讲话中明显的流露出对学生的依依不舍之情,同学们的心情也很沉重 ,想到叁年的朝夕相处,即将分别,各奔前程,就连空气中也弥漫着离别的伤感。突然,姚班长带头唱起了一首熟悉的歌曲:“我们相见的时候,热情洋溢在心头。这情景还没看够,我们又要分手。”同学们也轻声的跟着唱起来:“歌声代表我的心,掌声阵阵暖心头,今夜我们一起,把欢乐撒向九州,我们相聚虽然短暂,但愿友谊天长地久……”唱着唱着,座位上有人小声地啜泣起来,紧接着,女生们已经按捺不住了,眼泪不由自主的往下流,而我们班一个感情丰富的男生竟然嚎啕大哭起来,一时间,大家的感情如同决堤的河水,肆意地奔流,全体同学哭成了一团。
那一晚,宁师的校园,注定成为一个不眠之夜!
太多太多的往事值得我们去回忆!太多太多的记忆值得我们去珍惜!忘不了老师的淳淳教诲,忘不了同学之间的深情厚意,忘不了叁年的美好时光。
母校,是我们人生的灯塔!叁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对母校仍然是那么的依恋,这份感情,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相反却是更加的亲切,更加的持久,更加的醇厚!
感谢母校,她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知识和养分,让我们茁壮成长;
感谢母校,她给予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终生受益;
感谢母校,她给予了我们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路上勇敢的前行、不断的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