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入口

李异:我的一千零一夜

--写在宁乡师范学校毕业叁十年之际
作者:李异 来源:高凡 时间:2020-09-17 点击数:

229D2


当年班级活动去岳麓山合影留念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鲁彦《听潮》

1987年夏天,父母亲带着我,从望城先坐拖拉机后乘公交车辗转来到湖南宁乡师范学校。因为有些晕车,最初只记得校门上方几个字写得遒劲、雅致,因为是繁体字,认不得,推测应该是“宁乡师范”。后来才知道,这四个字是谢觉哉先生题的,他和周震麟先生、徐特立先生都曾在此工作过。

26288


四龙同学毕业后给作者的回信

学校食堂在化龙溪的西边,需出校门,过一小石桥。头一天没有吃饭,因为不知道食堂在那,靠从家里带的几个月饼填肚子。中秋节的晚上,学校发月饼,又大个又香鲜,味道比家里带的好得多。当时男生每餐大约都要吃半斤以上,只是学校发的饭票有些少,李冬梅等女生把吃不完的饭票都匀给了男生,从没提过钱。崔华同学后来还教我和吴万雄同学练气功,每天天不亮就跑到操场旁练习,真正是汗如雨下。那些年,天天洗冷水澡,一到冬天下雪就去冲凉,到现在身体还没出什么大毛病,得感谢女生的饭票,学校的晨跑和崔华教的气功。到周末学校发电影票,同学们叁五成群去宁乡电影院看电影,顺便可以买些零食。途中有一家新华书店,新书旧书都有。同学吴四龙、王国良、丁建军都酷爱看书,刚开始时,我们在书店一坐就是半天,光看,看完就走,不大买书。后来,店员有些不乐意了,我们就不能免费阅读那么久了,但我每学期回家总要带几十斤书,家里寄的钱几乎全买书了。有一回买到没钱了,到瞭望城金山桥表姐家里找她借两元钱坐车,那个时候,内地的经济状况还很不好,表姐没作声,从碗柜下的陶罐里掏出些鸡蛋,出门换了两元钱给我搭车。这就是我印象很深。

学校的文化课程并不难,学习比较轻松。每天晚自习每个班有几张阅览证,学生凭此可以去学校阅览室。学校的阅览室很大,坐满了学生,都在静静地看书看报,感觉很好。但阅览证要轮,为借阅览证我不知求过多少同学,《红楼梦》、《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伊利亚特》、《家·春·秋》应该都是在那里看完的。有时晚寝熄灯了还在走廊上借楼道灯光看书,阅读,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那时的考试并不难,但是要交作业,我很懒,不想做,总是低声下气求同学帮我抄作业,我的字特别潦草难认,有一次有老师突然“表扬”我,说毛笔字没白练,书写进步很大,差点没认出来是我写的(当时学校要求我们每天练习毛笔字、唱歌、跑步,我的毛笔字练习本向来是一晚上写完,应付完事)。当时真是脸热心跳,拔腿就跑。有次考试乐理,还求李冰沙同学支援,国画考了两次都不及格,后来找胡阳光同学帮忙,如此种种,现在为人师,真是汗颜!

35333


作者当年的手抄哲学笔记

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承蒙谢石山先生多次指导和鼓励。有一年国庆征文,估计当时写的人不多,我写的文章评了奖,被人用毛笔字写好贴在宣传栏。文章不咋地,毛笔字倒是十分漂亮,不知是谁写的。当时教我们班语文的有陈瑞堃老师和游放鸣老师,他们让我知道了泰戈尔、弥尔顿、先秦诸子和唐宋八大家。

后来左玉辉老师教我们数学并担任班主任,要求很严格,我那时幼稚无知,自由散漫,不只给她填了多少堵,但她从未处分过我。有次禹建平老师做美学讲座,原先只知他说的普通话很标准,声音也很好听,却不知他还那样博学。因那次讲座,我去借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书来看,才知道尼采与克罗齐。仍记得,吴世平老师讲课总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健硕幽默的林立中老师教过我们打排球,张坚白老师带着我们给学校每种植物都系上标牌,孙旭照老师还指导过我怎么做调查统计。他其时已退休,但仍坚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终获批准。这是何凯南先生告诉我的。

206B3

时任学校党委书记何凯南先生、校长石建华先生

何公凯南先生,个子挺高,头发已花白,戴副眼镜,镜片很厚,声音洪亮而浑厚,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他教我们《哲学与人生》,我当过科代表,交往较多,有次去他家送作业,在他书柜里竟发现一套已泛黄的线装《资治通鉴》,很惊讶,我之前从来没见过线装书。他还曾经借给我一些书看,记得其中有一本是《徐特立文集》。有一次听先生的课,对他讲的价格与价值的经典论述我提出质疑,(因为当时通货膨胀,物价虚高),他不仅没有批评我,反而表扬我追求真知的勇气。这件事让我印象很深。毕业后,他回过我好几封信,还寄过一张相片,语重心长的勉励我安心专心于教育教学工作。回想起诸位恩师,总让我联想到宁乡师范校歌“沩山苍苍,沩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8253

时任学校党委书记何凯南先生给作者的亲笔回信

那个时候,社会思潮比较混乱,我个人的思想和心理也有些无所茫然,只能从书中去探索解惑,任继愈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我通读了一遍,还做了16万余字的笔记,对诸子百家和李贽、王阳明印象尤深。于鲁迅先生的小说、杂文,巴金的小说,曹禺的戏剧,苏辛词情有独钟,以致错过了金庸、琼瑶和席慕蓉。1989519日,看到有许多学生上街游行,真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那么多年轻的面孔,那么凝重的神情,那么激愤的呐喊,让我想起很多很多,让我深切认识到人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思想上我由一个孩童成长为一个青年。也主要因为这种思想情怀和年轻幼稚让我错过了一段纯真美丽的感情,愧疚半生,真可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时光匆匆,我从宁乡师范毕业已30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记忆中校园里那长长的台阶,古老的银杏,星空下的彻夜长谈,琴房里的嘈杂琴声,沩丰坝的篝火,南门桥下的流水,依然清晰,依然温暖。母校老师教给我们对真理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对职业的尊崇,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受益终身,永志不忘!

192DD



校园

阳光下

那只飞舞的彩蝶

它的影子投映在

那栋木楼斑驳的红墙上

风雨中

你的青春

镌刻在

我温暖的回忆里


作者介绍李异,湖南宁乡师范学校65毕业生,长沙望城人,1970出生,中学教员。好读书,不求甚解;好喝酒,饮少则醉;好读帖,不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