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发进取 赤诚奉献
——记《临床医药杂志》主编陈焕梅主任医师的事迹
在解放军第一六一中心医院绿树成荫、芳草如茵的院子里,有一位白发苍苍、容光焕发、精神矍铄的老人,每天提着一个由湖北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赠送的资料袋,袋里装着文稿、报刊和老花眼镜,一踏进办公室就沉浸在文字的海洋里……这就是《临床医药杂志》主编陈焕梅主任医师。
他1934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8月毕业于解放军第六军医学院医疗系。历任助教、军医、教员,武汉军区卫生部助理员、副处长、处长,第一六一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等职。还担任过军区医学科委会军队卫生流行病学专业组副组长、总后卫生部《人民军医》杂志特约编武汉市《医药春秋》杂志编委、总后基地指挥部《基指医学)杂志编,《实用医药杂志》、《临床医药杂志》主编。他主编和参与编着作版医学着作5部,主编和参与编写“教材”、“文集”、“院志”等7部曾在军内外20 种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130篇。他担负的工作曾多次受到总部、大军区和省市的表彰奖励,荣立二等功1次,叁等功2次,出席过大军区后勤部积极分子代表会,被评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并多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勤奋工作 默默奉献
陈焕梅从医学院毕业至今已工作了50个春秋。在20世纪50年代流行一句话:“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那个时代的青年,满怀革命激情,一切服从革命需要。所以,他的工作也是由组织安排,岗位调动、专业变动是很平常的事情。他先后干过教学工作、临床医疗工作、卫生业务管理工作和医学编辑工作。无论干什么工作,他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尽心尽力,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
他从事病理教学工作16年,多次担任过中专班、大专班的病理学讲课、实验课教学任务。他每次讲课之前都要精心准备,广泛查阅参考资料,认真写好教案;讲课时条理清晰,概念明确,由浅人深,逐次分析,引导学员积极思维;讲课后参加辅导,学员复习中遇到什么问题,他都耐心解答。由于学校缺乏病理学方面的教具教材,他就到武汉军区总医院病理科挑选、制作了几十套(每套几十种)病理组织切片,供学员实验课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种病理变化;他还利用到第七军医大学(现为第叁军医大学)进修之机,挑选、制作了几十个病理标本,供学员观察,以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和记忆。当时没有病理教科书,他自己编写教材。武汉夏天炎热,办公室没有电扇,他左手拿着一条毛巾,右手执笔,一边写,一边擦汗。1960年总后卫生部在该校召开了全军护理专业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会,以该校各科教学大纲为基础,讨论制定了全军护理专业各学科教学大纲。所以,全军护理专业第一个病理学教学大纲是陈焕梅起草的,全军护理专业第一本病理学教材是他参与审订的。以后,他还编写过老护士轮训班和军医轮训队的病理学教材各一本。
他曾在天津解放军259医院、重庆第七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从事过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他对送检的每个标本都要亲自检查并作记录,对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病理变化都要详细描述,认真记录在检查单上,然后综合分析作出病理诊断。特别是对那些需做冰冻切片、患者躺在手术台上等待病理诊断结果的病例,他都要在手术前到病房找有关医师了解病情、商讨疑难问题,以便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他在武汉军区卫校工作时,因师资缺乏,领导决定他在担任病理教学的同时兼任临床课教学,因此派他去进修眼科和耳鼻喉科2年。在临床医疗工作中,他怀着对病人的一片热忱和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及时地完成各项诊疗工作。对病人态度和蔼,细心耐心,除白天工作外,晚上和节假日还要去病房巡视病人,了解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因而经常受到病人的赞扬和感谢。
1970年他调到武汉军区卫生部工作,先后在医疗处、卫勤处防疫处任助理员、副处长、处长等职,因此对医疗行政、卫生防疫、卫勤训练等业务管理工作都很熟悉。机关每年都要召开各种会议,部领导总是将他安排在会议“材料组”,会前要准备首长报告、开幕词,会议过程中要写情况反映或简报,还要准备会议总结报告、闭幕讲话等材料,所以他的工作非常繁忙,日以继夜,节假日还要加班加点。他经常深入部队基层卫生单位和医院调查研究。调查之前,他将管理科学中的一些原理与方法运用于工作实际,写一个简明的“调查方案”,明确调查目的、内容与要求、方法与步骤,确定调查项目及其数量、品质标志,甚至连调查统计的表格都设计印制好了……这样调查之前做到心中有“底”,避免盲目瞎跑,提高了工作效率。下去之后,他不浮在面上听汇报,而是深入群众之中找人谈话,亲自查阅资料,系统了解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全面情况典型事例、数量与质量;然后认真分析,归纳整理,写出观点鲜明、结论明确的调查报告。他撰写的调查报告多次被上级领导机关采用或转发。他善于从实践中将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撰写过多篇工作方面的经验性论文刊登于《人民军医》《后勤杂志》及省市报刊上。他所担负的工作曾多次受到上级表彰,总后卫生部曾经两次在武汉军区召开全军部队卫生防病工作现场会和全军部队医疗预防工作经验交流会。
1985年武汉军区撤销,成立总后基地指挥部,他被调到第161中心医院技术研究室工作。1987年7月总后基地指挥部卫生部决定由他筹办一本医学刊物,当时命名为《基指医学》杂志。为办好这个刊物,他全身心地投入,从筹措办刊经费、组织稿源、审修文稿、编辑加工、校对、出版、邮寄等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他都一丝不苟,认真做好。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他都默默地奉献,对每篇文章都认真审修加工,精益求精地为他人作嫁衣裳。正是他和编辑部同仁团结协作,用辛勤劳动换来丰硕成果,期刊质量很快提高,在军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1991 年该刊被评为武汉市优秀书刊。1992年在全军医学期刊质量评比中荣获“优秀编辑奖”,受到总后卫生部的奖励。1992年12基地指挥部机关奉命撤销,《基指医学》面临停刊的危险,他主持召开了编委会领导成员会议,一致同意改名为《实用医药杂志》,办刊经费由各单位资助,使《杂志》继续出版。改名后的杂志越办越好,社会影响越来越大。1998他与武汉市电信部门联系,该杂志开办了网络版,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为杂志走向国际化作了有益的尝试。2000年他去美国、加拿大探亲,继续关心《杂志》的编辑出版,并为《杂志》申请到了国际刊号。2003年他回到武汉后第叁天,就到编辑部上班,着手《杂志》的改版工作。为了适应我国加人“世贸”后的新形势,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他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聘请了10位博士专家学者为编委,同时更名为《临床医药杂志》,增加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编制英文目次,刊登高质量的全英文稿件,使期刊质量又有新的提高,稿源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
他还多次参加上级领导机关指派的工作。例如,1987年参加总后卫生部组织的部队基层卫生建设调查,深入到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陆海空军部队调查研究;1988年参加总后基地指挥部卫生部工作组,深入到鄂、湘、黔、川等省总后勤部所属基层单位,指导基层卫生工作;199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工作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医疗工作暂行规则》的起草与修订。需要指明的是《条例》是由江泽民主席签署颁布的中央军委文件,是全军卫生工作的综合性法规;《规则》是总后卫生部制定、总后勤部颁布的、现正在实行的全军医院各级医务人员职责和医疗工作制度的卫生法规。他为能参与《条例》《规则》的制订,为全军的卫生法规建设贡献力量而感到自豪与欣慰!
刻苦学习 孜孜不倦
陈焕梅在几十年的医旅生涯中,由于工作岗位多变,他必须刻苦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与工作的需要。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认真学习工作所需的各种知识。从事病理工作时,除了学习病理专业知识外,还学习与病理密切相关的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从事卫生防疫工作时,他自学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系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等课程。从事卫生业务管理工作时,他参加了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函授班,系统学习了现代管理科学基础、卫生管理学、卫生统计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医学、管理心理学等课程。从事医学编辑过程中,系统学习了医学期刊编辑知识编辑学概论、文章与逻辑、医科学方法、怎样撰写医学论文等书籍。
“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这也是他坚持学习的原则。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学习可以获得知识,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促使工作取得更大成绩;同时工作又可以促进学习,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基于这种认识,他养成了随时查书的习惯。工作中遇到任何问题,他立即查阅有关书籍;如果当时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查到答案,他就记录下来以后再查。他觉得这种随时查书的办法,是解决工学矛盾的好方法,既可以利用点滴时间学习,使知识集少成多,又可以学用结合,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他不仅学习与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而且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自觉加强道德培养和人格的修炼。从小学开始就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青年时代,正逢新中国诞生的曙光,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青年思想修养书籍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以后与时俱进,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进步,思想上紧跟中央的步伐。他深感当前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突飞猛进,而精神文明建设还有较大差距。所以,他认为无论家庭、学校、全社会都要重视人文教育,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奋发进取 锐意求新
50年的风雨耕耘,使他成长为一名曾为国防卫生建设做过许多贡献的卫士;50年的默默奉献,凝结着他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忠心,迸射出一股奋发进取、锐意求新的精神。
陈焕梅在工作中总是不满足于过去所取得的成绩,而是坚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大胆开拓,积极进取,创造新的业绩。例如,部队每年的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较高,他就采取切断传播途径,搞好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为主的预防措施,大力开展“两管五改”,同时严格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病人,加强对病人的隔离治疗,对带菌带毒者实行监察管理,这样使全区部队细菌性痢疾和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为此,总后卫生部曾在河南省某部队召开痢疾、肝炎防治经验交流会。1979年7~8月间他带领武后卫生部几位同志到3个军、5个师的师医院、团卫生队进行调查发现师团卫生单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他就选择河南某师医院和某团卫生队为重点,帮助建立健全医疗、防疫工作制度,加强业务技术管理,总结贯彻“预防为主”、搞好“防治结合”的经验,然后由“点”到“面”,在全区部队卫生单位推广。1980年10月总后卫生部在这里召开了全军部队医疗预防工作会议,对加强师团医疗卫生工作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不仅在工作中锐意求新,在总结经验时更是不囿郁于以往的经验,力求每篇文章都有新意,创造更高层次的经验。例如1984年他写了一篇《落实岗位责任制,促进卫生防疫工作》的经验文章《人民军医》杂志在“怎样做好部队卫生防疫工作”栏目内作为第1篇刊登出来了。这篇文章总结了4条经验:①“责、权、利”叁者结合,在“责”字上下工夫;②采取定额记分法,对卫生防病工作进行客观评价;③抓五个结合,健全检查评比制度;④奖励兑现维护责任制的严肃性。这4条经验具体实用,且有新意。文章发表后,他收到几个单位来信,索寄文章中提到的“工作质量指标”和“定额评分的标准与方法”。说明该文章确有参考价值,起到了引导作用。又如1989年他撰写的《预防医学与未来卫勤战略》一文,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加强我军预防医学建设,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该文曾在全军卫勤学术会议上交流,刊登于《基指医学》1990年第1期,并收录人1997年年版的《中国军事文库》第5卷。他在报刊上发表的130篇文章中有27篇刊登于报纸头版、杂志第1篇的版面上,有6篇被收录入各种文集或文库。
在他的着作中也凝结着奋发进取的性格,体现出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主编的《医院卫生学》一书于1989年6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经文献检索、专家确认、出版社肯定该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医院卫生学问题的专着。该书已出版15年,至今也没有见到第二本。这本书的写作动机,萌芽于1980年,当时他在武汉军区卫生部任防疫处长,看到许多医疗卫生单位存在着院内感染、消毒隔离不严、滥用抗生素、污水污物未经处理,以及环境、饮食卫生、劳动卫生防护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就萌发了写一本《医院卫生学》的念头。他即到同济医科大学图书馆查阅文献,却找不到医院卫生学这一类的书籍,有关资料都零散地分布在公共卫生学、环境卫生学等不同的文献里,其中有关医院内感染的资料更难找到。直到1984年,他才看到美国Mary Castle着的《医院感染管理--原理与实践》。以后得到同济医科大学着名卫生学专家蔡宏道教授的指教,广泛收集整理了有关资料,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完成了《医院卫生学》一书的编着与出版。
他在这本书里阐明以下指导思想:“预防为主是发展我国卫生事业的一项根本方针,是整个卫生系统和卫生人员都要贯彻执行的方针,医院也不例外,同样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医护人员都应该把卫生宣传作为自己的职责,既要给群众医伤治病,又要向群众宣传卫生知识”。“在医疗工作中要改变‘重治轻防、只治不防’的思想,做到防治结合”。“医院要搞好环境卫生、饮食饮水卫生以及对电离辐射的卫生防护,不要成为交叉感染、扩散污染的场所……”他的这些观点直到今天,也没有被医院管理和医学工作者普遍重视。无独有偶,2003年121版道我国着名医学大师吴英恺教授留下的精神遗产,其中写到吴老认为“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是医院的职责,医院和医生有责任把防病保健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高明的医生首先是防病,然后是治病。”……这真是不谋而合,所见略同。
老实做人 正确待人
树有根,水有源。陈焕梅几十年勤奋耕耘,其动力缘于他懂得做人的道理。他的父母是勤劳朴实的农民,在家庭的目濡耳染下,勤劳朴实就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潜移默化。学校老师的人文教育,使他懂得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国后的毛泽东思想教育,更使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了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
“老老实实做人,堂堂正正做人”——这是他的人生信念。正由于老实做人,他在工作中踏实肯干,勤奋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正由于老实做人,他心地善良正直,不浮躁,不盲从,不唯上,保持一颗平常心,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正由于老实做人,他抛开私心杂念,淡泊名利;虽然工作中创造了一流业绩,但不追求一流待遇;他几次辞谢“学会理事”一类的头衔,多次拒登“中华名人大辞典”、“华人名医大典”等类的虚荣;他为别人修改文章,甚至整篇改写,发表时要把他的名字写上,他都一一拒绝。他发表的100多篇文章中,有46%的文章是用单位集体名称或者化名发表的,对他来说无名又无利,但他“耐得住寂寞”。
“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这是他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对人对己,都要“一分为二”,既看优点,又看缺点。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少看别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少看自己的优点。这样善待别人,就可以得到别人的信任,就可以取长补短,使自己不断进步。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工作中除完成本职任务外,他总是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别人克服困难,完成各项工作。他多次应邀到外地和军内外单位讲学,传授医学论文写作知识,帮助基层单位和个人总结经验修改论文。凡是与他共事过的同志,都把他看成是一位和蔼可亲、可以信赖的朋友,又是一位德高望重、值得尊敬的长者。
他谦虚谨慎。突出的业绩,高尚的品德,使他得到了许多赞扬和奖励,但他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如今,他的生命旋律已从“青春之歌”奏到了“夕阳红”,但老骥伏枥,他向着人生的既定目标继续稳健地走下去……
(该文刊登于《临床医药杂志》2004年第17卷第3期“医苑撷英”专栏第 70~73页)
陈焕梅:1948-1951年就读于宁乡师范学校中19班